司马迁对“六艺”的考信,更为深刻地表现在揭示经文文本后面蕴含的意思。《尚书·西伯戡黎》记祖伊谏纣未果而返,云:“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既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此几句经文意为:纣之罪多得积累到天上去了,怎能要求上天再赐予天命?殷王朝将要灭亡。纣王的所作所为发展下去,还能不毁灭自己的国家吗?司马迁以“纣不可谏也”一语取代经文。[60]司马迁所言,并非经文字面意思,而是阐发经文文字后面所蕴涵的意思。纣王积恶甚多,为上天所弃,当不可再谏。司马迁的取舍,可谓深得经文意旨。又,司马迁引《西伯戡黎》言明殷纣王乃荒淫乱政之暴君,将被天所弃。但为什么失民心者必将亡国?要说明此点,还需要有另一层思想,即积善累德者必得天命。汉代今文家亦注意到这点,却以虚妄之语加以附会。如《尚书大传》云:“文王至磻溪,见吕望。文王拜之。尚父曰:‘望钩得玉璜刻曰,周受命,吕佐检德,合于今昌来提’。”今文家以为天降符瑞,授大命于文王,令太公吕望相佐。此类虚妄之语,司马迁俱弃之不用。他致力于从人事上说明文王得“天命”的原因。他说:西伯“阴修德,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又以“互见”之笔法,在《周本纪》中举“西伯善养老”,贤明之士往归之,以及西伯决虞芮之讼等史实,以明“西伯盖受命之君”之缘由。应该指出的是,此类有德者得天命的思想,在儒家其他文献中是能够见到的。但是,司马迁在这里所作的叙述,并非因为经典中有这样的思想,而是出于表达自己思想的需要。他以经文作者思考的问题为出发点,揭示其没有表达出的思想,进而通过经文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关影视:播放最近印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