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程颐大弟子,三传得朱熹)——龟山(杨时学号)语录说:“佛经说十识,第八庵摩罗识,唐(华)言白净无垢,第九阿赖耶识,唐言善恶种子。白净无垢,即孟子之言性善。”又说:“庞居土谓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此即尧舜之道,在行止疾徐间。”又说:“圆觉经言作、止、住、灭是四病。作即所谓助长,止即所谓不耘苗,住灭即是无事。”又说:“维摩经云真心是道场,儒佛至此,实无二理。”
朱熹——熹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而外,凡诸子、佛老、天文、地理等学,无不涉猎讲究。
正统派大儒没有人不读佛经,反对派的陆九渊,用禅宗学理讲儒学,更是无人否认的定论。
(二)宋学确是儒学,不是佛老
(甲)宋学与佛老的同异
宋儒自称“吾儒”,异口同声斥责佛老,是不是“儿子骂父母”呢?当然不是。宋儒的嫡生父母是孔孟,佛老只有保母哺乳的关系。因为宋儒的最高宗旨在证明儒家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化成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永恒真理,而五常又是服务于三纲的(五常本是优良的道德,服务于三纲,成为贱者、卑者、幼者片面的义务。所以阶级社会里不能有公平、正常的道德)。佛教讲出家弃俗,破坏了三纲,道教讲清静无为,也对三纲不利,所以佛教必须痛斥,道教也该连带受骂。取道教无极图作主静论的依据,先天图作命运论的依据,佛教戒学(律)作修身齐家的依据,定学(静坐)作正心诚意的依据,慧学作格物致知的依据,佛性(凡人都有佛心)作性善的依据(五常出自天性,由五常化出的三纲,所以也出自天性,不可变动),中道(非有非空)作中庸的依据,“渐”教作“道问学”(下学而上达)的依据,“顿”教作“尊德性”(先立乎其大)的依据。无论宋儒采取佛老学说,成份有多有少,总没有超出“作依据”、“作参证”的范围,不但不触动三纲五常的基本思想,而且三纲五常的理论得佛老援助更形巩固有力。学术取佛老,宗旨反佛老,形式近佛老,精神反佛老,所以宋儒是儒不是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