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孩子挑选巧克力解释为智能体性质的行为,而把植物生长解释为一个无意识的行为呢?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想一想我们试图解释改变世界的过程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得到不同的解释。其中之一是丹尼特所说的物理立场,它可以解释一个实体行为。在物理立场中,我们使用自然法则(物理、化学等)来预测系统的行为结果。例如,丹尼特指出,当他释放手里的一块石头时,可以使用简单的物理原理成功地预测石头会落在地上,因为石头有质量,它受到重力的作用。现在,虽然物理立场在解释这种行为的时候非常有效,但无法应用于理解或者预测人类行为,这当然是不可行的,因为人类的行为太过复杂,无法用这种方式去理解。也许原则上可行(毕竟我们最终只是一堆原子),但应用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就这一点而言,物理立场也不是理解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程序行为的一种切实可靠的方法——典型的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源代码长达数亿行。
另一种层面是设计立场,在这种立场下,我们根据系统应该实现的目的进行理解,并预测系统行为,即它的设计目的。丹尼特举了一个闹钟的例子,我们不需要使用物理定律去理解闹钟的行为,我们知道它是时钟,就明白它显示的数字指的是时间,因为时钟就是用来显示时间的。同样,如果这个时钟发出刺耳的闹铃声,我们就明白它是被设定为在这个特殊时间点上开启闹钟。因为在指定时间发出刺耳的噪音也是闹钟设计的目的。这种解释不需要了解时钟的内部机制,不需要了解闹钟的具体物质构成方式、力学作用等,只需要了解它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