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如果在教育孩子中以家长为主体,那么家长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情况,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如何管理孩子。规定孩子什么时间练琴,什么时间写作业,背后都是以“不麻烦自己”为考量,所以,他们希望孩子乖乖听话,按照自己设定的“程序”做好该做的事情。
当家长以自己为主体管理孩子的时候,包办溺爱、严苛管制等不恰当的抚养教育方式就必然会出现,因为家长内心需要管理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学习和生活。
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仅是对家长体力的消耗、时间的占用、精力的透支,更主要的还包括需要家长打破原来的自我,不断成长。
如果家长把目光都聚集在孩子身上,希望能像修剪树木一样,将孩子修剪成一个完美的“产品”,那么家长自己就不用忍受自我否定和成长的痛苦了。这正是很多家长的偷懒和自欺。
家长自身不愿意花精力成长,无论怎么折腾孩子,都不可能养育出一个符合他们期待的孩子。
比如,一个4岁的小女孩用温水将乌龟烫死了,女孩的爸爸发现后勃然大怒,说孩子冷血无情,甚至还预测这孩子将来也不会是好人。但事实的真相是女孩担心冬天水凉,会冻死小乌龟,于是她出于好心给小乌龟加了热水。
面对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的爸爸,女孩一定会经常感觉委屈和被冤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