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时吏治不贤明的弊病,董仲舒认为选举不当是原因所在。他批评了当时纳资授官和积日累久的升官办法,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通过试用之后,就可以“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他认为,如此尽心尽力地求贤,朝廷就可利用天下贤士,发挥他们的才干,发扬他们的品德,以达到太平盛世,统治者也将可以追赶尧舜禹之美名。
兴太学、重选举在董仲舒看来,也就具有超乎寻常的重要性了。这两者不可偏废,且必须在一种统一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它们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他认为思想的不统一会妨碍政治的统一,“师异道,人异论”会使“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他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主张。如此,“邪辟之道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
“三纲”“五常”二词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但二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涵义则源于先秦儒家大师孔子和孟子。《论语·为政》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何晏于此引东汉儒学家马融之言,说:“所因,谓三纲五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