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怪”策
王安石(1021—1086) 宋朝政治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人。他潜心研究经学,被誉为“通儒”。其文章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是个大文学家、大政治家,但也是个大怪人。
宋朝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
王荆公性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与吴冲卿同为群牧判官,时韩持国在馆中,三数人尤厚善,无日不过从。因相约:每一两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各更出新衣,为荆公番,号“拆洗”。王介甫出浴见新衣辄服之,亦不问所从来也。
“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宋史·王安石传》里说:“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世风好谀,大人物的一举一动,追随者都会顶礼膜拜的。不过,衣服穿旧穿脏不洗涤,脸上有污垢也不弄干净,怎么能和“贤”联系上,我真佩服那些人的想象力。也许他们心目中的贤人,都是从内到外,不那么干净吧?
宋朝彭乘《墨客挥犀》里,还记载了另外一个小故事,也可见此公的性格:“王荆公为小学士时,尝访君谟。君谟闻公至,喜甚,自取绝品茶,亲涤器烹点,以待公,冀公称赏。公于夹袋中取消风散一撮,投茶瓯中并食之,君谟失色。公徐曰:‘大好茶味。’君谟大笑,且叹公之真率也。”这个烹绝品茶,希望得到王安石称赏的人,大概也是一个食不知味的人,有什么真率可叹?说得好听些,无非不通晓,或者假装不通晓人情世事的怪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