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去世后,佛教便又重新获得了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为扶持佛教,靡费大量财力、物力兴修寺塔,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绣柱金铺,骇人心目。随着僧祇户、佛图户的设立,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寺院用各种手段侵占公私土地,或依仗权势,强行霸占;或以宗教为幌子,巧取豪夺。到北魏末年,洛阳城内寺夺民居,三分且一。非但京城如此,天下州镇亦然,寺院兼并土地之激烈,比之世俗大地主毫无逊色。寺院还荫庇劳力,出现了“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7]的状况。尽管统治者多次颁布诏令限制度僧人数,但并无实际效果。至于统治阶级的巨额赏赐、信徒的无偿施舍,更是成为寺院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本。佛教滥觞如此,自然给封建统治带来种种不利因素。在这种状况下,也必然再一次发生反佛行动。
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后,偏居关中一隅之地,地狭民贫,人口不足千万,和北齐相比,国力大相悬殊。为达到消灭强齐、统一北方的目的,北周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如推行均田制,遏止土地兼并;建立计账和户籍制度,保证政府收入;将府兵征募对象扩大到所有均田户,开拓兵源;释放奴婢、杂户,增加编户人口;推崇儒学,稳定思想等等。然在一千万人口中,僧尼竟有百余万,且荫庇劳力,广占土地,从而使得北周的经济、政治措施收效甚微。因此,当还俗僧人卫元嵩提出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建议时,周武帝自然十分乐意接受。加之僧人力倡佛教为上,与周武帝推崇汉族传统文化的意见相悖,便引发了北朝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