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学说是张载关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他的宇宙观紧密联系,张载试图从“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人性问题进行直接的阐释。他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气之凝聚而成的。由于气有阴阳、清浊的差别,因此,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人和物。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所以,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25]的观点。“虚”指“太虚”,即气的本来状态;“气”指阴阳二气,有清有浊。“太虚”的本性和阴阳二气之性相结合,便构成了所谓的人性。因此,张载认为,人人都具有“太虚”的本性,这就是“天地之性”。张载通常又简称为“性”或“天性”。每个人生成之后,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的不同,而又具有其特殊的形体和特殊的本性,张载称之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一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自然属性;二是指人与物之所共有和别有的性;三是指“气质之性”可变。与这种“气质之性”不同,张载认为,“天地之性”是永恒的、至善的、和乐的,是没有任何缺点的,清澈纯一的,是人类共同的本性,人人具有。
但是,人后天获得的“气质之性”会障碍“天地之性”,这就有了善恶的分别,有了改变“气质之性”而返于“天地之性”的任务。于是,张载提出了他的“变化气质”的学说。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26]“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27]“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28]就是说,经过后天的虚心学习,伦理道德的自我修养,努力克服“耳目口腹之欲”,就可以逐步清除“气质之性”的障碍,从而使“天地之性”得以发扬光大。表明“变化气质”的过程,就是虚心学习,改过迁善,克服“气质之性”中恶的成分的过程。“变化气质”的目的和内容,在张载看来,就是“穷理尽性”,使“天理”、“天性”成为规范自己一切行为的准则。既要注意内心世界的修养,又要注意外在行为的约束。张载的人性学说,对宋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