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朱青生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学公开课《艺术史》看了一些短评觉得有些愕然,人与电影与人真不可相通. 「可导演想表达啥?」——人生不可控的洪流中我们仍有选择 (we can still choose when it hurts, 以及大卫科波菲尔的引言);「一个缺失母爱被父亲抛弃的男孩心中的心结?然后还穿插了对父亲女朋友的性幻想?那个失手打死兄弟的角色有啥特殊意义么?」:都是他的人生「不可控」的部分;「还有木头有啥意象?这是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拍摄少年的自我心理回溯?」:由挪威各部拍的根据挪威作家写的关于挪威土著的挪威小说改编的挪威电影,与树木相关的劳作是他们的生活日常,为什么非要追问「意象」?丨就个人观影体验来说,这电影我越看越精神看了想看原著. 电影中的大量对自然的感与觉极美,虽然陌生但共情. 剪辑有些并不服务于表达的混乱和跳跃,但节奏缓慢而稀释了这种迅速转换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