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田,又称公田,包括祭田、义田、学田几类。族田的收入,用以支持家族中的各项费用,举办族内各种公益事业,救济贫困族人。宗祠往往还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致饿死沟壑,也使族众能安然度过灾荒。据《潭滨杂志·义仓》记载,歙县潭渡黄天寿,晚年“割田百余亩以赡族之贫者,故建义仓以为出入之所。且请于官,别立户收税,以为永久之计。有司上其事,抚台锡匾嘉奖,鼓乐导送,以为里俗之劝。”后来族人塑其像于义仓内,岁时祭祀。宗祠还为那些无家可归者造房。如《岩镇志草·郑氏义宅》记载,嘉靖十年,歙县郑贵孙在郑家埠头上郑氏宗祠之左建郑氏义宅,使族之贫者有了安身之处。
宗族对血缘上传宗接代、继承宗祀十分重视。为了保证宗族源流的纯正,族规明确规定非本宗族之人不允许承继给族人为后。早殇之子或无子之族人,应在侄辈中立嗣过继一人以接续香火;只有立有嗣子者,才能保持应继承的祖产份额。在立嗣过继时,往往事先要与宗族商议。写立的承继文约,一般也有宗族人等押约。如发生争执,宗族要出面加以干涉。《万历二十二年黄以思等人议立祀合同分单》,记录了黄氏宗族一件过继之事。黄氏宗族黄琼显老人育有五子,他在生前亲自将家产裁搭阄分给五个儿子。他去世后,五个儿子各管各业。万历年间,第五子去世,没有孙子继宗,“理合议立继祀”。长房的孙子嘉瓒、次房的孙子嘉瑞均年长于他们的五叔,“理不该继”,但由于五儿媳的坚持,便以长房孙辈嘉瓒过继给五房。不久,五房孀媳改嫁,长房大孙子又去世,长房现存唯一的孙子又已过继给五房,遂成为“故绝户”。“嘉瓒不能绝亲父祭祀而续五房香火,而五房也不能因嘉瓒归宗而乏祀无依”,结果导致家族内部的严重矛盾。正当族人商议解决的办法时,二房之子嘉瑞突然递呈到县,知县祝某说:“嘉瓒继(五房),不独年长于继父,而自绝以他人之绝,天理人心何在?”族长等人于是决定让嘉瓒归宗,另以三房以恩的次子嘉璘继给五房,得到知县的批准。嘉璘“思念父祖一脉,不忍相残”,因而“继义而不继利”。也就是名义上过继,奉祀五房香火,但不继承五房的财产,将五房财产“义与四房均分”。最后在族长等人的主持下,将五房的田土、山塘、房屋、佃仆等均分给其他四房。可见在过继立嗣的问题上,宗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