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需要这样的一种政治支持:它使得社会环境变为教育和社会状况有效地相互促进。中国却缺乏这一社会政治的前提条件。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由于西方列强的存在,尤其是中国军阀混战所导致的四分五裂的政局之中。军阀之间争权夺利造成的混乱笼罩着全国,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想在此时通过有效的政策改变陈旧的中国教育体制无异于天方夜谭。军阀们不是没有能力支持教育改革,而是教育问题对他们而言并非当务之急。对此,美国汉学家许华茨(Benjamin I.Schwartz)曾指出:“在中国这一时期那残酷无情和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势力与特权的掌握者,不是轻易能从他们对政治奴役的狭隘迷恋中被转移的。”[20]
实际上,中国的教育改革家们此时处在一种相反相成的境遇,既有“无奈”又逢“机遇”。军阀对教育问题不关心却在事实上造成了社会舆论环境宽松,使教育改革家们有了一个较大的自由空间来大胆探讨教育体制问题及解决方案,甚至对各种创新设想进行小规模的实验。但国家推动措施和经济界资金支持的缺失令他们无法彻底改变教育的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