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克里斯·弗瑞史教授、丹尼尔·沃尔伯特博士和萨拉-杰妮·布莱克莫尔3名神经学家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在神经学研究院进行了一系列的触觉实验。他们使用了一种机器人,能执行胳肢人的命令,还让16名志愿受试者胳肢自己。机器人用小海绵胳肢受试者的右手心,然后受试者再自己做相同的动作,感觉明显没有机器人胳肢的那么痒。后来不用一只手挠另一只手了,而是先把左手的动作传给机器人,再由机器人胳肢右手,因为中间产生了时间间隔,所以他们自己胳肢自己也觉得痒了。时间间隔减小,感觉也随之减弱,而时间间隔越长,感觉越痒。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关于伴随发送信号具有时间性的观点,说明在胳肢自己的动作与实际感觉之间间隔较长的时候,伴随发送的效果就弱。但是只需要0.2秒的间隔时间,胳肢自己就完全能产生感觉。
下一个任务是定位伴随发送信号的来源,进而找到大脑的检查器。研究人员让一些受试者闭着眼睛仰卧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中,同时启动另一个装置,用塑料小棒头上的软泡沫胳肢志愿者的左手心。有时候参与者自己操作塑料棒,其他时候研究人员从扫描仪外面操纵小棒。他们比较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大脑各个部位的活跃情况,想确定大脑的哪个地方控制着胳肢的动作,哪个地方引起痒的感觉。结果显示,自己胳肢自己的时候,头部后侧的小脑区域抑制了所有痒的感觉。小脑在大脑中主要负责保持姿势、平衡和协调动作,但这些实验表明,小脑还有其他功能。自己胳肢自己的时候,小脑的前小脑皮质发送出信号,不让大脑中感知胳肢的身体感官皮质兴奋。而当研究人员胳肢受试者的时候,小脑的这个部位就不活跃了。身体感官皮质在大脑中负责感知外界刺激。别人胳肢我们时,它给身体其他各个部位发出信号,让它们做出反应。但是,如果我们自己胳肢自己,小脑就向它发出信号,不让它产生感觉,胳肢就这样被短路掉了。